诺亚舟:“双减”之下的第一次期末考,让我们看清了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

时间:2022.01.13

   诺亚舟:“双减”之下的第一次期末考,让我们看清了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

   最近一段时间,各大学校的期末考试陆续结束了。作为“双减”实施后的第一次大考,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对这次考试无比关注。然而,拿到成绩后,却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双减”前,很多孩子凭借着父母的催促,老师的监督,机构的“加餐”,往往都能取得还不错的成绩。但同时,也隐藏了不少自身的问题。直到“双减”落地后,这些问题才彻底暴露出来。正如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稳中有升,那么恭喜你,诺亚舟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相信你在这背后付出了非常多努力。而如果你的孩子成绩有所下滑,也不必过于焦虑,想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不妨来听听诺亚舟的分析——

   一:“双减”减轻了孩子的负担,也拉开了孩子间的差距

   “双减”后的第一个学期,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作业数量大幅缩减了,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考试次数减少了,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

   然而,尽管没了作业的加持和考试的压力,有的孩子依旧严格要求自己,每天专心听讲,认认真真做笔记。可也有不少孩子,开始逐渐放纵自己: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回家后不写作业、不复习,整天想方设法玩游戏……

   每天是学习还是玩游戏,短时间内看不出差距。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沉淀,到了期末考试的那一刻,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之间,已经出现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对孩子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和机构而是家庭

   同样的老师,相同的教材,为什么有的孩子名列前茅,有的孩子却只能徘徊在及格线的边缘呢?诺亚舟认为说到底,造成孩子之间差异的真正原因,还是在于家长。

   校内不断减负,机构逐渐退出,但家庭教育的占比却越来越大。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孩子永远的“第一责任人”。

   那些学校没办法顾及的,老师没办法覆盖的,都需要父母用汗水去填补其中的空白。唯有父母跟上时代的步伐,洞悉“双减”的本质,提前为孩子做好规划,孩子才不会在虚度光阴中,坐上通往平庸人生的滑梯。

  三:在教育这件事上,永远不要指望孩子自觉

   很多“佛系”家长,总是认为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是没有办法干预的,索性就放任不管,还美其名曰“佛系”。其实,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因为他是感性的,是情绪化的,他能够抓住的就是眼前的快乐,而无法理解所谓的“梅花香自苦寒来”,所以如果父母光指望孩子自觉,看似是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信任。实际上,却让他一点点丧失了未来的竞争力。

   孩子可以任性,但是父母永远不能。没有天生就自觉、自律的孩子,有的只是狠下心严格教导孩子,并能够长期耐心监督孩子的父母。


  四: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在父母管教下成长的

   1.以身作则。想要培养一个自律的,爱学习的孩子,父母只是动动嘴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自己都是每天下班就躺着玩手机,那孩子凭什么要听你的话努力学习呢,毕竟你自己都做不到啊……

   2.建立规矩。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在谈到教育孩子的经验时,这样说道:“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督促他养成好习惯。这个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等他定型之后,后面的路自然就好走了。”

   心理学家将孩子的3到6岁定为“潮湿水泥期”。在这一时期,孩子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能被很好的塑造。而到了7到12岁,就进入了“正凝固的水泥期”,这时候孩子85%到90%的性格、习惯都已经形成。以后再想改过来,就变得很困难了。

   因此,父母要尽早给孩子立下学习的规矩,并严格执行。让规矩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父母24小时的监视。

   3.张弛有度。绷紧的弦总有断的一刻,孩子也一样,始终处在压力状态下,会让他厌倦学习甚至讨厌父母。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喘息的机会”,停下来,让大脑放空,获得充分的休息,才能有力气继续上路。总之,只有当孩子身处松弛有度的环境中,他才能获得更多的心理能量,持续地进步。

   寒假即将开始,诺亚舟建议家长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寒假,站在孩子身边,专注地和孩子一起改正,一起努力。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分享

上一条:诺亚舟聚焦:广东明确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 下一条:诺亚舟:“双减”之下不能使用“纸笔考试”的一二年级怎么办?一场教学评价的改革正在进行​
2023年度行业标杆教育集团
诺亚舟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