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舟: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最新政策来了!暑假带着孩子这样做

时间:2024.07.30

  诺亚舟: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最新政策来了!暑假带着孩子这样做

1722301173982.jpg

  7月22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

  超重肥胖影响中小学生健康,亟需加强干预。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促进健康饮食,做到少盐、少油、少添加糖;详细提示科学干预方法,鼓励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保证身体活动,促进运动日常化,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筛查建档,结合健康体检等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部署家校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通过计算自测评估表总分,开展评估预警……导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施措施,将全面、系统地推进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暑假来临,如何利用这段时间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诺亚舟建议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这样做——

  正确认识儿童肥胖的危害

  1.肥胖会诱发性早熟,影响成年终身高:肥胖影响孩子的内分泌和激素水平,骨龄往往大于其生理年龄,可以发现肥胖儿童较同龄人身高更高,肥胖可能是性发育提前的原因之一,而提前发育又会促进脂肪的堆积,使其体重不断增加,导致身高增长效率降低,且有研究证实,肥胖儿童血清生长激素分泌及释放减少,且肥胖越严重,血清生长激素水平越低,影响最终成年身高。

  2.多种疾病风险概率增加:较正常儿童相比,多种疾病风险均有所增加。

  3.影响心理健康:有关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抑郁症患病率为10.4%。与正常体重儿童相比,肥胖儿童患抑郁症的几率高1.32倍。与正常体重的女性儿童相比,肥胖女性儿童患抑郁症的几率高1.44倍。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肥胖?

  2岁以下的婴幼儿,可以使用“身长的体重”评价法作为判断标准,即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其他正常儿童相比较,儿童体重高于其他相同身高85%以上属于超重,超过97%属于肥胖。

  2岁以上儿童可用体质指数作为判断标准。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身高)(单位:kg/m2)

  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界值点;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中6—18岁学龄儿童筛查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参考界值点;18岁时,男女性的BMI均以24kg/m2和28kg/m2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孩子肥胖的预防方式

  监测孩子健康状况

  专家建议,儿童常规健康检查一般在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至2岁儿童至少每半年检查1次,3岁及以上儿童至少每年检查1次。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表)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尤其对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至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长(高)。

  “管住嘴”,科学控制饮食

  饮食控制方面,不能一味采用饥饿方法来减重。一日三餐要达到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均衡:蛋白质占全天总热量的15%至20%,脂肪占25%至30%,碳水化合物占50%至55%,以保证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和发育。

  有减重需求的孩子需要改变进食习惯,把吃饭的速度放慢;按时、规律进餐,避免不吃早餐、白天不断加餐。在日常饮食中,主食要注意粗细搭配,粗粮可以占到主食摄入量的1/3;荤素搭配,肉类尽量选择优质高蛋白;每餐多吃蔬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尽量不吃高油高糖高热量的食物,减少摄入含糖食品并避免含糖饮料,不喝酒;减少高脂、高钠加工食品的摄入;减少食用快餐食品,减少在外就餐及外卖点餐;注意食物的烹饪方式,尽可能不吃油炸食物,选择蒸、煮、炖的形式为佳。

  “迈开腿“,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专家建议,6岁以下儿童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的身体活动,鼓励多做户外活动(如户外的散步、玩耍、跑、跳等,最好全天分布,多则更好),每次静态行为时间(如操作手机、电脑、平板,看书报、电视等)或受限时间(例如在手推童车/婴儿车、高脚椅上,缚在看护者的背上)不超过1小时。

  对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建议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跳绳、游泳、跳舞等),每周至少3天安排增强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健康的活动,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建议儿童青少年多做伸展肢体、弹跳的运动,如打篮球、跳绳、游泳、慢跑、蹲起摸高跳等,适当开展一些力量性练习,这样可促使全身各处骺软骨的新陈代谢处于相对旺盛状态,从而使全身匀称地生长发育。

  避免误区,切忌急于求成

  误区1:低热量饮食和间歇性断食有助于减肥

  低热量和极低热量饮食可在短期内减重2%~15%,且可控制血糖、改善脂质代谢,但长期减重效果尚无证据。间歇性断食(又称“轻断食”)饮食模式,是一种正常热量与热量限制(或完全禁食)交替进行的膳食模式,有一定减重效果,但长期效果亦证据不足。因此,不建议长时间坚持这几种饮食模式,以免出现不利于长期健康的“意外效果”。

  医生建议

  合理膳食是科学减重的基础。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坚持谷类为主的平衡膳食模式有利于减重。每日膳食应包括谷薯类、果蔬、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同时,减少油、盐、糖摄入。

1719363934107.jpg

  误区2:不吃晚餐能减肥

  不吃晚餐不但不能减肥,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日三餐符合人体正常的饮食规律,如果不能按时摄取足够的能量,就会使身体的新陈代谢变慢。身体消耗的能量降低了,反而不利于减肥。

  医生建议

  晚餐不宜吃得过饱、过晚,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有些人觉得主食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碳水化合物,因此晚餐只吃蔬菜和水果。但是,蔬菜和水果中的营养较单一,人们为了满足饱腹感反而会吃得更多,会导致营养失衡。实际上,任何一餐健康的饮食都不能没有主食,晚餐的主食可以以稀食为主。

  误区3:运动出汗越多,代表燃脂效果越好

  锻炼时不能“以出汗多少论英雄”。运动中大量出汗后,确实会引起体重下降,在热环境下,持续运动30~40分钟,体重可下降2千克左右。出汗前后出现的体重差,主要是因为身体失去大量水分,经过补水,体重又会重新恢复。

  医生建议

  减肥是要减少体内的脂肪。不同年龄段的减重者,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一般肥胖人群应综合进行有氧运动、无氧运动以及柔韧性和平衡训练。运动最好以微微出汗为度。

  误区4:熬夜会增加消耗,有助减肥

  研究发现,睡眠节律紊乱、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均可导致肥胖风险增加。熬夜易导致减肥失败,即使熬夜不吃夜宵,睡眠不足也会影响控制饱腹感和饥饿感的激素产生,从而增加能量摄入,并减少能量消耗。

  另外,长期睡眠障碍可导致慢性压力,使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长时间处于功能活跃状态,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体重增加。

  医生建议

  睡眠时间越少,脂肪燃烧越缓,越容易长胖。睡眠时间必须保持在5小时以上,尽可能达到7小时,这样可以提高减肥效果。

  科学减重

  科学减重不能一蹴而就,家长在帮助孩子减重时切忌急于求成。有时,极端的饮食限制,反而会给儿童造成心理上的压抑,有时也会引起孩子对减重的抵触。

  家长要告诉孩子,追求健康体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理调整饮食,配合科学运动,每天坚持一点点,效果会慢慢显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减肥,更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孩子的意志。

  文章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网、新华网



分享

上一条:诺亚舟:暑假即将过半,8月和孩子一起做好这5件事,自信迎接新学期! 下一条:诺亚舟:大暑至夏意浓|浪漫的虫、娇艳的花、热烈的盛夏、快乐的娃
2023年度行业标杆教育集团
诺亚舟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