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亚舟:疫情下审视素质教育,这些行为习惯应该养成

时间:2020.03.12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的头等大事。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育能做些什么?反思教育,我们又该补足什么?深入思考,也许更有助于我们直抵教育的本质,完成教育的使命。

  成年人教育也许比未成年人教育更紧迫

  疫情拷问并检验的是国民素质。良好的教育,应该提升全体国民的文明素养。对人对事的文明言行、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遵守公共秩序与规则、互帮互助相互尊重的社会风气……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教育、巩固于生活。

  因此,我们要相当重视构建完善的包括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学校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这对于全面提升整体国民文明程度与素质,意义重大。

  提升公共理性和国民素质教育

  教育所生成的习惯是静态的,而日常生活则是动态的。

  这意味着在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之后,延续的教育过程必须以理性、情感与意志的能力去充实、巩固、提升这些习惯,使其展露出更高阶的形态,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品性。只有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反复引导、强化,才能进一步巩固教育赋予人的良好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那么,疫情中反映出的需要加以重点发展的公共理性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

  社会规则是公共生活的前提。

  防疫期间,“戴口罩”显然是合理、科学、有效的措施,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社会规则中比如交通秩序、垃圾分类、遵守公德等等社会性行为规则,也应当成为日常生活和日常教育的必需内容,以养成良好习惯。

  同情与尊重的习惯

  丧失同情心与蔑视人类共同尊严感的社会,将是一个冷漠的社会。一个没有温度与民间真情的社会,是可怕的,也是我们教育者必须直视而无法回避,并必须在每个学校、每个教育者、每次教育行为中给予纠正的。伴随着幼儿成长的同情心是宝贵的,我们全社会需要重建这样的宝贵习惯。

  应急的行为习惯

  这是最不像习惯的习惯,因为人不可能总经历各种特殊情况,在学校接受的如火灾、地震等各种应急训练在生活中也未必能得到实际应用。但是,这次疫情提醒我们:应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成为日常的坚持,并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实际解决来训练孩子们的实际意识和能力。这些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反应速度、知识结构、现场判断、应急创造性能力,来自于日常的培养。

  理性爱国的行为习惯

  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有其朴素理性的一面——只要做有利于国家和公共利益的事,便体现着对国家的爱。

  教育培养良好习惯就是成功育人

  众多行为习惯的养成,哪些习惯更具有奠基性?更具有持续效应和生产能力?更有利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运动的习惯

  自SARS到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个人自身的体质与免疫力是生命的重要的也是最后的屏障。因而,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运动习惯养成。希望疫情过后,能从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等基本运动素养角度帮助孩子们养成运动的习惯。

  坚持读书的习惯

  隔离期间,只要孩子们能做到两件事:运动与阅读,那么,教育之火便在熊熊燃烧。希望我们能引导学生走出伴随电子化阅读的“碎片化阅读”困境,鼓励引导孩子们捧起纸质书来读,引导他们致力于在读书中构建知识与思考结合的结构化能力。

  自学的习惯

  抗疫期间的反思可以让我们有机会引导孩子自学。因为,赋予学生受用终生的自学习惯与能力,便是好的教育。

  尊重他人的习惯

  面对疫情,恐慌、盲从等行为与心态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无知,更是同情心、尊严感、秩序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正是我们要极力反思并力行补缺的所在。

分享

上一条:诺亚舟教育:一二年级要狠抓!抓什么?看完你就明白了!(转给家长) 下一条:诺亚舟:有远见的父母,都会教孩子这3件事(转给家长)
2023年度行业标杆教育集团
诺亚舟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