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面对疫情,如何引导孩子学真知、探真相、求真理 | 诺亚舟WPEF · 哲学童思

时间:2020.02.12

  受当前疫情形势的影响,目前全国多省市都延期开学,这对孩子来说,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特殊最值得铭记的一个寒假。前几天,教育部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对大学生们提出:做“修行者”,就是宅其身、抱道行。“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在文学经典中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哲学经典中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辨能力;在伦理经典中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

  曾几何时,只要一提到“哲学”,一般人就以为它是既艰深又枯燥的学问,这样的成见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还是稀松平常。至于提到所谓的“儿童哲学”,又更令人费解。儿童哲学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它源自我们对儿童世界的观察以及儿童传递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信息。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的3位专家,就疫情背景下的儿童哲学问题为我们做精彩解析:幼儿哲学教育启蒙的必要性以及家长应作出怎样正确的引导,帮助幼龄孩子发展高阶思考力,促进精神世界的健康生长!解决疫情突发背景下,家长与孩子们现存的疑惑……

  特邀专家↓↓↓

  高振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妍璐

  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博士后、杭州师范大学儿童哲学研究中心课程主任。

 

  郑敏希

  吉林大学哲学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儿童哲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学术部主任。



  疫情本源目前尚未确定,面对此次疫情,孩子们奇思妙想,啼笑皆非。那么,站在哲学角度,我们该如何为孩子辩解疫情以及它引发的哲学道理?

  孩子们的疑惑▾

  ➨各位老师,您们好!爸爸妈妈说新型冠状病毒超级危险,要尽量远离不出门。那么它们是否比蜘蛛侠/奥特曼/超级飞侠厉害?

  高振宇教授:

  谢谢小朋友的提问。的确,新型冠状病毒和蜘蛛侠、奥特曼、超级飞侠都很厉害。但是他们的厉害是一样的呢,还是不一样的呢?比如蜘蛛侠能够射出蛛丝在天空中和建筑之间飞来飞去,奥特曼能够发出激光打败怪兽,超级飞侠中的每个飞侠都有特别的力量……

  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厉害的地方呢?它会让我们发烧、咳嗽、全身无力,甚至呼吸困难,它会通过人与人的接触传播,现在它已经让世界各国许多人都生病了。

  小朋友,你觉得蜘蛛侠、奥特曼、超级飞侠和新型冠状病毒的厉害,有哪些是危险的?哪些是不危险的?我们人类需要谁来保护,又要远离谁呢?你会发现蜘蛛侠、奥特曼和超级飞侠,他们都把自己厉害的地方用在帮助人类、保护人类上,所以我们人类需要这样的厉害。但是新型冠状病毒呢?它一直在伤害人类,让我们生病。所以我们要远离冠状病毒,消灭冠状病毒,让所有感染这个病毒的人都好起来。

  杨妍璐博士:

  亲爱的小朋友们,当我们说某个人或者某个东西很厉害的时候,有时候表示的是敬佩和称赞别人,有时候却表示了我们的担忧与害怕。比如,当我们说小明背诵古诗很快很厉害,小王打篮球很厉害,这表示我们也希望成为那样的人。

  你们关心的奥特曼、蜘蛛侠、超人或许就是这样的一类。然而,现在,当我们说病毒很厉害的时候,我们其实多多少少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与害怕。这是很正常的,我们看到今年过年到现在所发生的一起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感觉到地球是不是生病了,我们周围的人为什么那么多人生病了。不单单是小孩子们,我们大人也在害怕,但是我们人类不仅仅会害怕,我们也能够在害怕之中变得更为勇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认为,勇敢乃是自信与害怕的中间之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人们一开始可能过于自信,不觉得那很厉害,而后来了我们发现了他们的威力,我们就陷入害怕。但是,如今当我们与病毒打交道了一段时间,人们慢慢找到了这之间的平衡。许多医务人员、工作人员为了让地球重回健康,他们的勇敢给我们最终带来了希望。小朋友们,如果我们把病毒看作一个个小怪兽,那么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像奥特曼一样,保护好自己,才能打败小怪兽,要如何打败小怪兽呢?

  ➨宝宝巴士说:新型冠状病毒也是从我们人类的朋友身上转移出去的。为什么我们的朋友要伤害我们?朋友不是应该互相帮助吗?

  高振宇教授:

  小朋友,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一开始是寄存在蝙蝠体内的,但是蝙蝠并不害怕它,因为它身体里面有足够的免疫细胞能够对抗它。新型冠状病毒也爱去其他野生动物身上溜达,如穿山甲等,但都能够与它们和谐共处。

  这些动物原本都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人类应该要保护它们,至少要和它们和平共处,不伤害它们。可是我们人类中的有些人特别贪吃,喜欢享受“野生动物”大餐,于是就从野外抓来蝙蝠、穿山甲等等,拿到市场上去买卖,新型冠状病毒就这样从这些野生动物传到了人类身上。

  但是我们人体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厉害的病毒,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虽然用尽全力和病毒对抗,但还是使我们的身体受到了损害。如果我们人类不去伤害自己的朋友,朋友身上的病毒也就不会传染给我们,所以让我们一起善待所有的野生动物,与他们开开心心地做好朋友,不要再随意捕捉和伤害它们了。这样,他们身上的病毒就永远不会传染给我们人类了。

  小朋友,你们的朋友有没有伤害过你的时候?比如和你吵架、不小心把你撞倒了、或者把你心爱的玩具弄丢或弄坏了等等?他们是故意这样伤害你的吗?是什么原因伤害你呢?朋友之间任何时候都一定是开开心心的吗?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伤害了你,他(她)还会是你的朋友吗?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朋友,这些朋友有意无意可能都会伤害到我们。

  这种伤害,不一定是身体的伤害,也可能是心理的伤害,比如当着别人的面说我们胖、矮、丑、穷等等。我们要学会去调查这些伤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直接问问朋友,为什么他们要这样伤害我们,也可以问问他们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或者其他朋友或同学等。如果我们的朋友是不小心伤害到我们,而且事后也向我们说声对不起了的话,我们就可以大方地原谅他们,并仍然开心地与他们做朋友。可是如果朋友是有意伤害我们,而且没有向我们说对不起,我们就应该要考虑下,到底要不要和他(她)做朋友。

  总之,我们应该给自己的朋友改过自新的机会,一起和平共处、互帮互助,但也不能纵容朋友对我们的伤害,如果伤害发生,我们除了要调查原因,也要向朋友说一下,希望他们不要再伤害我们。

  杨妍璐博士:

  小朋友们,我们的朋友并不是故意要把病毒传染给我们的,他们很多人当中也不知道自己传染上了病毒。就像小猫咪身上有一些跳蚤,但是它在和其他小猫咪玩的时候不是故意要把跳蚤给其他小猫咪,而是跳蚤自己跳到其他小猫咪身上的,这是小猫咪也不能控制的。

  所以,现在,为了不让那些病毒扩散,小朋友们之间也不能互相玩了,你们或许会感到很懊恼,但是这也是保护你们朋友的办法,为了以后更长久的友谊,我们现在只有先一个人玩。不过,朋友之间当然会存在伤害,好朋友之间吵架也非常正常,你知道仙人掌身上带着刺,可是它也渴望朋友呀,不能因为会伤害朋友,我们就不交朋友了,你觉得呢?

  ➨不能经常出去玩滑滑梯,不能邀请小伙伴来家里,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出去晒太阳,春游看桃花?

  高振宇教授:

  新型冠状病毒现在还很凶猛,它们会通过伙伴之间的呼吸、唾沫以及接触等相互传播,现在全国已经有很多大人和小朋友都被这种病毒传染了,所以大人们为了阻止病毒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要求每家每户都尽量少出门,多洗手、多通风,做好自我保护,这样病毒就不能从别人那里传染到我们身上。

  假如我们不小心染上了这种病毒,也就不会传染给其他小朋友了。去外面滑滑梯、出门晒太阳、春游看桃花等,都会让我们暴露在户外空气中,暴露在人群中,暴露在某个可能有病毒的东西(如电梯、门把、扶手等)上,这样某个隐藏的病毒,就很可能会通过空气、通过那些东西,传染到我们身上。如果我们生病了,那么我们身边的其他人(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也可能会被你身上的病毒传染,这样被病毒攻击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更多身边人的健康,让我们尽可能呆在家里,多和爸爸妈妈说说话讨论问题,多看看书。等到病毒不再这样大范围地在人群中传播或者被彻底消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重新走出家门,到户外去享受阳光,去和伙伴们继续开心地玩耍了。

  杨妍璐博士:

  和小朋友一样,大家也会感到很不自在,我们所有人都被困在一个笼子里,就像我们突然间进入了一个魔幻的世界。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回到自己原来的生活呢,这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觉得去幼儿园,时间过了很快,有时候我们觉得在家里时间过了很慢,为什么会这样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好呢,而在幼儿园我们有好朋友一起玩,也有好多好多的游戏和玩具,那么我们现在可能要想想在家里如何打发时间呢?可以和你的家人一起商量一下,我们在家里可以做什么,告诉他们你想做的事情,并考虑下这件事情是不是能够一直做,对身体会有伤害吗?比如有的小朋友一直在家看电视,那么等我们回到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眼睛没有以前看东西那么清楚了。

  所以,现在重要的不是担心什么时候我们能回去,而是想想在这段时间我们做什么事情更有意义。那么,你想做什么呢?

  孩子们思维想象力无限,犹如太空黑洞般神秘未知。作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提前培养孩子的哲学思维能力,不让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消逝殆尽。

  对此,家长们有话说▾

  ➨面对疫情的某些真相,作为父母不太愿意过多的真实宣导,这样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对于孩子的教育需要这样的保护吗?

  高振宇教授:

  疫情的真相有很多方面,虽然不一定所有内容,都可以跟孩子去交流,但只要能建立在孩子可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普及和教育也还是有可能的。毕竟此次疫情来势凶猛,国家层面采取了许多非常严厉的措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孩子们能够真实感受到今年过年,今年上学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他们需要知道原因,所以他们肯定会向父母询问真相。就这种询问本身,我们非但不应压制,反而要正面、积极地面对,与孩子耐心地交流与讨论。

  目前许多微信和APP公众号里面,都有比较朴素和通俗的版本,可以指导父母向孩子们解释什么是冠状病毒,为什么它这么厉害,它会对人体产生什么伤害,以及我们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这种病毒。特别是要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出门,为什么不能去亲戚家或小伙伴家串门,为什么今年幼儿园和学校要这么晚才会去上等等。

  当然,这其中的许多点,其实都可以不必用这种讲授的方式来直接“告诉”给孩子,只要我们足够了解孩子的语言与思维,又有一些已有的材料做补充,我们就可以把疫情真相的许多东西,转化成“教育的契机”。比如疫情的爆发,其最初的源头可能是我们人类杀害并食用野生动物,那么就可以引导孩子一起思考和讨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问题,通过理性分析,孩子们也完全能得出人应该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这样就不会遭受大自然的“惩罚”等结论。

  我们常常觉得不让孩子知道某些真相(特别是性的真相、生死的真相等等),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这种说辞听起来有道理,但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并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当然,我们并不提倡直接对孩子进行真理的“说教”,须得由孩子自发产生困惑、提出问题,也应鼓励孩子基于自己的经验进行独立思考,而后大人通过提供适当的刺激材料,以及与他们对话等,来进一步帮助他们思考,他们就会一步步逼近真相。孩子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某种真相,可能会有一个过程,所以做父母的就需要跟随儿童的脚步,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宜的支架,助推他们思维的成长和精神的发展。

  郑敏希博士:

  没有什么比身边发生的事件更能激起人们思考和讨论的欲望了,当我们谈起科学时,我们往往重视科学的内容而忽视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表现为不断探究,审慎求真,批判创新的一系列行为与态度。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正因为这次的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了生活,当他们面对许多突发的状况与相应的措施时,必定会产生诸多的疑惑,这些疑惑就是我们在儿童哲学中的刺激物,如果孩子们产生了相应的疑惑,我们可以通过官方公布的可信材料与孩子们进行分享和讨论,加深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丰富他们对事件的认知与思考。同时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当然也需要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喜恶,对于孩子们不愿意探讨的问题,不必穷追不舍。

  

  ➨疫情在家学习,很多父母面临抓狂的心理冲击,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是“引导”还是“辅导”?

  高振宇教授:

  由于疫情严重,全国有数万人被确诊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还有很多人患有疑似病例,所以整体的形势不容乐观。幼儿园和学校考虑到配合国家的防疫形势,主动推迟开学时间,因此全国的小孩子都面临空前特殊的寒假,不仅时间史无前例地长,而且也不得不在家呆着,所以在家教和学就成了这段时期的主旋律。

  首先父母们要明确的是,尽管孩子呆在家里,但并不意味着在家只能看看电视、吃吃东西、睡睡觉以及玩闹一下而已,也完全可以借助多种材料及方式来进行对孩子的教育,并且也要抓住父母和孩子居家相互陪伴的难得机会,多进行彼此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其次,在家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材料或契机,既可以是当前最相关的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时事资讯及绘本材料等,也可以是其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或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相关的书籍、游戏或活动。

  而且目前线上有很多相关的APP平台(如摩儿妈妈等),已经推出或正在推出在家教育孩子的课程资源包,提供手把手教孩子的视频或参考资料,家长完全可以借助这些资料,实现在家教育的可能性。其三,由于学前的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乏自律性,注意时间也较短,所以对他们实施教育,很难以完全的自学为主,主要仍得在成人的协助或辅导之下进行。但是学前的教育又不是纯粹知识的教育,而是以激发兴趣、积累经验、智慧启蒙等为主,所以成人的讲授式教育可能未必贴合此年龄段孩子的发展需要,而是要给予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使他们在切己的、直接的身心体验过程中,产生感悟和思考,而后请他们分享自己的体验及困难,通过对话的方式共同讨论交流,解答他们的疑惑或问题,实现他们智力的发展。

  要想区别“辅导”还是“引导”,必须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或情境,不能笼统地去谈。因为辅导的词典解释中也有引导之意,自20世纪初期以来所盛行的“自学辅导法”则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个别辅导为次,因此辅导并不等同于直接的传授,和引导也并非是矛盾的关系。不过目前在儿童哲学启蒙教育(PhilosophyforChildren)中,我们还是更多用“引导”或“促进”(Facilitation)这个词,因此所谓的“哲学教师”其实就是儿童思想、儿童思维、儿童智慧的促进者,或者说是“催生婆”。

  它不是代替孩子去发展思维、产生观念,而是从旁协助、提供点拨、架设“台阶”、设置工具、创设材料或环境等,为孩子精神的自我生长创造最有利的土壤。我们希望这样的育人方式,也能成为全国家长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觉运用的重要方式。

  郑敏希博士:

  之所以家长会提这样的问题,可能对这两个词进行过区分,认为辅导就是按照一定的内容向老师一样给孩子讲,类似于上辅导班。而引导,则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己去学。我想,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两种方法都是不可少的。

  如果家长没有对一个学科较为全面的认识,那么按照一定参考资料的内容,对孩子进行辅导,以免因为疫情耽误了孩子的学习进度是符合情理的。另外,对于家长来说,这个时间也获得了难得的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机会,通过进一步观察孩子的喜好,因势利导地激发孩子对于某些内容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益的。

  许多家长因为放了长假自己也常常抱着手机度日,这种方式显然无益于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能放下手机,与孩子们一起观察花草,研究烹饪,做做卫生,通过家长的陪伴,小小的事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是吗?

  ➨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要保护这种天恩本源。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样教孩子学真知,探真理,保留本性使然!

  高振宇教授:

  首先,家长需要先树立起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这样一种意识。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已经通过实验、教学案例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多次证明了我们的孩子,即便是刚出生的宝宝,也都具有“哲学家”一般的天性。

  这个天性中最主要的就是好奇、以推理为代表的思维。早期主要是身体动作的方式表现此种天性。而当孩子的语言日渐发展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口头提问、出声思考、自言自语、与他人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更成熟地展现自己求知探索的本能。

  有关这方面的详细讨论及案例可以推荐大家阅读三本书:第一本书是高普尼克的《宝宝也是哲学家》,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为什么宝宝从出生开始就是哲学家;第二本书是周国平的《宝贝·宝贝》,介绍了作者的女儿啾啾如何从两岁半开始以哲学的方式探索自我、他人和世界;第三本书是马修斯的《哲学与幼童》,以浅显的理论阐述了哲学与儿童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传统的儿童心理学提出了有见地的挑战,同时也介绍了国外大量的儿童哲学案例。

  其次,家长需要去捕捉和记录孩子们生活中的语言、思考历程及其想法,了解孩子们到底心理在想什么,以及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这对于家长们实行教育意义上的引导是前提和基础。然后,家长可以借助生活中具体发生的事件,可以借助一些哲学启蒙读物(目前市场上已经从国外引进了很多这样的读物,可参考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中的资料说明,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也正在研发适合中国孩子的原创哲学启蒙读物),可以借助BBC出品的哲学启蒙动画片以及中国本土的一些动画片,还可以用游戏、戏剧、音乐、手工作品、美术作品等多种蕴含主题以及具有智力启发性的材料,来激发孩子进行思考和探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儿童哲学主要是鼓励成人以对话的方式进行引导,在对话中不仅提供上述材料作为思考的刺激物,也可设置一些思考题、可以讨论的问题、思维工具箱等,来进一步打开孩子们的思路,并推动他们在批判、创造与关怀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最后,要注意的是,儿童哲学虽然有某种相对统一的步骤与方法,但是在全球推广的过程中,却也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在家庭中运用儿童哲学时,并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有的形式,最重要是,要积极关注孩子们的所思所想,创造条件使他们能进一步运用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更合理合情的想法。

  感谢3位中国儿童哲学研究中心专家能在百忙之余解答我们孩子和家长心中的疑问,让我们对于儿童哲学不再困惑无策,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哲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生活是一门哲学课程,我们在课程中演绎着不同的角色。

  老师:是教育孩子们成长的引领者;

  父母:是支持孩子成长的创造者;

  孩子:是实践自我成长的核心者。

  最好的哲学教育是:和孩子一起做哲学。

  儿童哲学好书推荐↓↓↓

  

  内容简介:

  “我出生前在哪里?”

  “为什么我不能买这个?”

  “多数人的决定总是公正的吗?”

  “为什么我会来到这个世界?”

  “人死后会变成什么?”

  ……

  “当我们好奇时,哲学就开始了。”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不间断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这给了教师和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哲学的契机。基于作者30余年的儿童哲学研究与教学经验,本书聚焦三大领域哲学问题,介绍了如何使用特定的思考工具与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进行哲学探究,并为教师、家长推荐了可在哲学探究中使用的童书、引导策略以及对话技巧,充分展现了“小哲学”的魅力。

  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写给天下父母亲的书。身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皮耶罗•费鲁奇对育儿生活焦头烂额的体验与我们普通的父母别无二致。然而不同的是,作为一个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敏锐的双眼发现了繁琐育儿日常背后我们身为父母而发生的深刻心灵转变。

  孩子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仅仅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物理事实。而在孩子与父母彼此交织的生命和生活中,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之中。那么,身为父母,除了日复一日的操劳和一长串的账单,孩子们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馈赠?

  内容简介:儿童活泼可爱,天真无邪,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往往在不经意中轻松而有趣地提出各种问题,有的看似简单,却道出真实;有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而又发人深省。父母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个世界?这是专为孩子而作的哲学普及书。书中内容通俗浅显,文字轻松自然,活泼风趣。不仅孩子可读,成人也会从中获得启迪。

  内容简介:儿童哲学领域教科书。探索从儿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出发,利用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与思考的优势,引导和帮助儿童实现自我建构自己思想与精神的世界,开启他们探究、认知自我与世界的使命。

  内容简介: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哲学虽然以18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为教育对象,但儿童哲学的基本精神却可普遍应用于所有哲学普及的活动上。所以这本《儿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不是专为儿童写的,更是为关心儿童、关心教育、关心哲学的所有人写的,它是适合所有年龄层的书。

  ↓↓↓免费获书↓↓↓

  ◐唤醒你体内的“哲学怪兽”

  活动详情

  文末留言#疫情期间,咱们孩子的奇葩哲学问题123#,就有机会免费获得《和孩子一起做哲学》书籍及“咪呦成长”线上精品课程优惠券。

  获奖名额随机抽取,幸运全靠颜值和网速,西部幼教论坛将在次日公布获奖者名单,请大家及时关注——西部幼教论坛公众号动态。

分享

上一条:如何准确把握 “停课不停学”?教育部最新回应来了 | 诺亚舟特别关注 下一条:加强防护 战“疫”必胜 | 诺亚舟致返程、返工人士的防护建议
2023年度行业标杆教育集团
诺亚舟教育集团